聯聖致鼎事業集團 侯淑媛◎撰文
寫在文章之前,之所以想和管理者分享「典範轉移」的概念,在於「居安思危,有備無患」。面對到外在環境的迅速變化,身為管理者的我們,是否能想到,工作現場是否需要做出什麼調整?一旦忽略巨大的外在環境變化,可能會為企業帶來溫水煮青蛙的不可逆危機。
接著來定義什麼是「典範」?這個概念是由歷史學者孔恩(Thomas S. Kuhn)帶進科學世界,巴克(Joel A. Barker)將典範定義為:「典範是一套明示或未明示的規則或規定,界定了人們思考及行為的疆界,並指出如何在這個領域裡獲得成功。」也就是說,「典範」是指一套明示或未明示的規則,讓人們能夠有所根據以分辨對錯。
事實上,人們生活在各式的典範之中,典範是無所不在的,例如:社會典範、文化典範、商業典範、管理典範等等。
而「典範」是會隨著時間不斷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典範轉移」意味著隨著競爭環境的變化,過去的規則已不再適用於現在,原來的認知跟著變了,決勝的因素也會隨之變化。
「典範轉移」以經理人的領導風格舉例說明,在早期的製造業產業中,權威型的領導風格可以帶出精實的成效,但現在是服務業為主的年代,權威型或家長式的領導已經不適合了,取而代之的是非權威型的領導,比如親和型領導或教練型領導,端看團隊的狀態,經理人再取決因材施教調整與各別同仁的互動方式。
「典範轉移」的概念帶給身為管理者的你什麼啟發呢?
這兩年因為Covid-19疫情的影響,企業內部的作業流程面對到衝擊。在不得不遠距工作時,工作交辦的模式、工作成果的驗收或是客戶的服務,管理者是否做了相應的工作型態調整(典範轉移)?
而在疫情緩和重回到實體辦公室工作後,內部的作業流程是回到非遠距工作時的作業模式呢?又或是參考了遠距工作時的模式,調整出新的作業模式呢?如果是後者,那麼就是做了「典範轉移」的調整。
面對疫情的必要作業流程調整,又或是企業持續的流程優化創新,這些都是符合應有的「典範轉移」精神。以作業流程優化來說,不是新增辦法規定,而是應採減法刪除不合時宜或可以整併的流程,再來才新增規定。
若是管理者只關注在「因循」,讓團隊不苟且、不犯錯,務實地把舊有習慣的工作做好,換句來說是「因循不苟且把事情做好」,這對企業來說,會是個災難。因為外在環境永遠在發生變化,一旦管理者讓自己置身事外,漠不關心,不去思考外部環境的變化是否影響部門,那管理者還能說自己是管理者嗎?
總結來說,管理者可以常常思考,我及團隊是否處於「因循不苟且把事情做好」的狀態中?若是的話,這會是個警訊。主管不能用沒時間當藉口,需要立即開始「動」起來,才能調整團隊的氛圍。比如啟動「優化作業流程」的專案,或是「學習型組織」的交流學習,都有機會從中產出一些好的「典範轉移」。
Published:2022Q1
- Mar 23 Wed 2022 09:00
管理者如何因應快速的「典範轉移」時代到來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