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汽車產業大洗牌!台灣企業恐遭淘汰?


聯聖集團 陳宗賢◎撰文/圖源:Pixabay

最近的新話題談的是日本的汽車界大整併。新聞媒體掲露日產將與本田,甚至三菱,整併成一家大汽車廠;更甚者,鴻海富士康也可能入主日產旗下的雷諾汽車。這一震憾消息造成大話題,其實這是必然的趨勢。

因為自從特斯拉帶動電動車風潮,引發中國的電動車產業用補貼政策大量傾銷全世界後,造成全球汽車產業的大衝擊與震撼,逼得德國、日本與美國的汽車業必須應戰,否則將失去領導地位。

不可否認中國的汽車業在特斯拉的技術移轉與抄襲之下,已發展出極具競爭力的趨勢,造成德國汽車業的壓力,也使得美國不得不採取自保政策。這就導致全球對中國的低價傾銷採取關稅保護策略,這也刺激了汽車產業的自省,不能再維持原有競爭策略。這方是此次整併的主因。

在這事件中,我們看不到豐田的態度。其實豐田早就發展出氫能的電動車,只是不想參與這場價格戰,但是對美國與德國的汽車產業,確實是一大挑戰。

由此事件,我們要反思的是,台灣的企業還要單打獨鬥嗎?

台灣的各個產業均源自1970年代的代工崛起,有風光的時代,也跟著南進與西進的發展,盛極一時。這跟目前中國的電動車產業相似,結果就是百家爭鳴,卻也曇花一現。這是目前許多台灣傳統產業的困境,也是台灣為何中小微型企業特別多的現象。

其實台灣各行各業都應進行整併,方能創造出競爭力與優勢。諸如被動元件大廠國巨就是一個例子,它從落後的地位,經過這20年來的不斷整併,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一大。零售流通業的寶島眼鏡也是採整併與聯盟方式不斷擴大,形成獨大的局面。

從這些案例可證明,小規模的單打獨鬥已是過去式的農工社會型態,這個時代應是形成規模經濟,方能創造出影響力與競爭力,否則就會被競爭取代。因為達到經濟規模與大量,方能創造成本與行銷優勢。這值得大家省思。


同步推薦:拆解成功企業案例,用對經營模式,《精準獲利》>> 了解更多

Published:2025Q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EO領導人 的頭像
    CEO領導人

    CEO領導人

    CEO領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