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8Q2-02.jpg


聯聖致鼎管顧集團 陳致瑋◎撰文

當時序進入2010年,1980年後出生者就邁入30歲,成為社會的中堅骨幹,也逐漸成為組織的發展樞紐。

1980年後的世代,重視的不是以權威做領導,而是如何有效運用團隊的協同努力創造更理想的創造力。

這樣的觀念,對於1960年以前出生的創辦人世代是陌生且充滿不確定性的。1960年以前的創業家都是身體力行,靠自己努力打拚而擁有成功。他們很少經歷團隊努力的創業模式,多是他一個人創造了一個事業帝國,然後聘用員工來幫忙運作事業體。

1980年後的年輕人,因為社會的主流產業多半已有企業卡位了,想要在主流產業中獲得競爭力並且成功,就必須靠創意與創新,想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符合他們這個世代的操作,並築起科技與技術的難度門檻,讓傳統產業的經營者無法輕易地切進來。

在這樣的時代競爭下,就形成了1960年前的世代與1980年後的世代,一個產業變革的競爭態勢。

新時代的組織行為學,從東方到西方,不約而同地顯現出一個新的模式,也就是1980年後的世代所領導、所崇尚的企業文化是共創共享的經營模式,組織文化也相信去中心化、去權威化,才能有效吸引同世代的人才加入團隊共同成長。

去中心化,是因為1980年後的世代各自有各自的專業,彼此是以互補的方式存在與合作,而不像1960年代以前,一個老闆什麼都會,什麼事情都身體力行。1980年後的世代更守在自己的專業本分上,以絕對的技術或知識優勢,創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讓自己的核心技能做到難以被取代、進而產生連結的共創共享事業模式。

打群架,這樣的群體戰常見於1980年後世代的組織群體。把他們拆開了,每一個人都很弱,但是組合起來,可以與主流的產業相抗衡,甚至鯨吞蠶食。

個體戰與群體戰,在組織行為上標定著兩個完全不同世代的操作與運行組織方式。隨著時間推移到2018年後,去中心化與去權威化的趨勢將更加明顯。

如果今天你的企業是屬於傳統產業,那麼公司內部主要的運作模式可能還是絕對的權威,權力集中在老闆或老闆身邊的少數人身上。在這樣環境下,公司很難找到年輕人加入,因為年輕人普遍對於集中權力與權威感到排斥。

反而在去中心化的新創企業中,雖然規模小,但是呈現自由開放與不設限的風氣,更能吸引年輕人加入。最主要原因是,在年輕的團隊中,沒有人是權威;此外,這個團隊在做的事情也都是以創新與創造為主,運作的風格相對於傳統產業,更加的不設限。

如果公司是傳統產業,又渴望創新,能與新的市場接軌,我會建議,必須調整組織領導的方式,先從去權威與去中心化開始。

讓年輕人帶著年輕人,而不是上個世代來帶年輕團隊,這樣會無法產生良好的連結,也無法展現良好的領導效果。

傳統產業要能接受這種做法,相對來說,會需要經歷很多的掙扎,組織的風格及氛圍都很難短時間改變。

不過,這畢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想要讓你的企業組織轉變型態,讓企業走向年輕化,我們就必須改變我們的環境與經營的生態。

總的來說,這就是組織行為的變貌,我們能不能接受我們的環境被改造,讓年輕世代可以更輕鬆自由地加入我們。

環境是其中之一,管理與領導風格當然更重要,所以整體企業的基因改造都必須納入考量。這時我們再談的就是企業的整體組織行為再造了。

如果各位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或詳談,歡迎聯絡陳致瑋顧問,預約你的公司諮詢時間。
LINE:m0929188886


Published:2018Q2
 

arrow
arrow

    CEO領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