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Q3-01.jpg


聯聖致鼎管顧集團 陳宗賢◎撰文

這次的美中貿易戰是不同於當年的美蘇冷戰,因為美蘇冷戰除政治軍事對立外,美國還透過CoCom(巴黎統籌委員會)列出名單國家,給予不同程度的經濟和技術管制。在經貿上是扼殺當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日本。

而這次的美中貿易戰是因為2001年美國將中國拉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原本是希望中國能以公平的方式來進行國際貿易,沒料到中國一進入就以低價橫掃全球,讓全世界經濟崩盤,出現21世紀的大衰退,全球已開發國家都受重創,台灣也不例外,但是富了中國的政商、台灣的台商與在中投資的外商,而這些非陸商的母國經濟全都低迷。

美國沒料到中國在習近平上台後又啟動「一帶一路」政策,開始建立新的勢力與美國相抗衡,尤其是衝著G8(八大工業國)。這些現象在柯林頓與歐巴馬執政時期採行姑息主義,就讓中國更是倍增氣勢,不惜舉債擴展國際影響力。當美國發現時已難以要求,只能放棄WTO,開始推動FTA(自由貿易協定)模式,隔離中國。本想藉此將之圍困,卻為時已晚。

中國自2010年起,除在全世界佈局經濟鏈外,更是建立軍事鏈至南亞的印度洋、拉美的加勒比海區、南太平洋的島國鏈,這就引發美國及其同盟國的大反彈。除印度、澳洲、日本、韓國、東協等國的反對外,連歐盟都警覺不對了。因為它已影響到全世界的政經金融秩序問題。

這就是為何川普上任後要退出許多聯合國的相關組織。因為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已被中國控制影響。中國的影響超越了當年蘇聯與日本的影響,因此美國勢必要出手。

當然,美國出手的不只有貿易戰,還有科技戰,乃至擴大太平洋政策改為「印太區域聯盟」,更將太平洋艦隊擴編成印太艦隊,改變了過去親歐所組成的「北約組織」。顯然美國已真正發現養虎遺患的後果,這是目前美中冷戰的真正緣由。

這30年來美國的姑息,台商的西進,打造了今日中國的強勢。不可否認,台商在中國確實賺到了錢,但是卻是窮了台灣的內需經濟,嚴重的貧富懸殊高達106倍,台灣的所得水準也一直低迷,薪資近20年沒什麼變化,資金外流嚴重,留台產業只有電子零組件產業、精密產業與有轉型的傳統產業尚有生存與提升空間,大部分產業均非外移就是萎縮。

反觀西進的企業,除一直都在奮力求生存外,傳統產業最近5年更是在中國的「扶持陸資打外資」的政策與2009年宣告放棄世界工廠地位的政策下,陸續地被迫退出中國,轉往東協與南亞地區。

這次的美中貿易戰,對台灣而言,應該是短空長多。

因為目前貿易戰表面上看似中國受傷,實則近2年來中國10大出口公司中有8家是台灣有名的電子大廠,而且上游的零組件全是從台灣出口到中國,所以可以說台灣是直間接都受到衝擊,約會有2年的傷害期,但在2021年以後應會轉為利多。因為美國需要台灣的科技業技術,連傳統產業無論在台灣或東協、南亞布局均會受益,因為有著生產技術與關稅的優勢,將來會更好。

所以,立足台灣、放眼全世界的策略是對的,無論內銷或外銷,企業都應努力提升與轉型變革。台灣有許多傳統產業這幾10年來並未離開台灣,卻努力提升,因而創造了競爭優勢。

諸如高雄岡山路竹地區的螺絲業從傳統產業轉型成尖端科技產業,因而擁有全球航太與醫療重要部件60%的占有率。又如彰化雲林地區的輪圈產業,沒有外移,但轉往藍海高端產品,就發展成為隱形冠軍。再如台灣的珍珠奶茶產業,因為有著原創的特色優勢,已成為橫掃全球的新產業。

這些都在在證明,沒有移出也能創造競爭優勢,而不是只是一味地追求低廉勞力的經營模式。這又可從原先以中國為主的加工電子產業與通訊產業紛紛移回台灣印證,改變生產模式就能創造優勢價值。

當然,留在中國的企業若是轉為內需市場的經營,也有機會,無論任何行業。因為其市場有14億人口,消費力可觀,只不過會面臨本土業者的競爭。再者,中國的政策變化是非民主的,黨意凌駕商業經濟,政策多變,這也是經營上要小心注意的地方。

綜觀這些現象與案例,身為中小企業經營者或主管的我們,不能再用舊思維與守成的心態來面對,應加速變革與提升為藍海產業,或轉變為國際化經營與在地化經營模式,方是台灣企業之福。


Published:2019Q2
 

arrow
arrow

    CEO領導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